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

投桃报李的历史典故? 投桃报李是哪个名人

一、投桃报李的历史典故? 投桃报李,是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的简称,意思是他把桃子送给我,我以李子回赠他。寓意是要知…

一、投桃报李的历史典故?

投桃报李,是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的简称,意思是他把桃子送给我,我以李子回赠他。寓意是要知恩图报,也比喻互相赠答,礼尚往来。出自《诗经·大雅·抑》。原句为“投我以桃,报之以李。彼童而角,实虹小子。”

在诗经《卫风·木瓜’里面也有“投之以木瓜,报之以琼琚”的语句,但使用频率没有投桃报李的高。

二、投桃报李典故的由来?

意思是:他送给我桃,我拿李子回送他,比喻友好往来。

此成语没有具体的典故因出自春秋时期尹吉甫采集、孔子编订的《诗经·大雅·抑》“投我以桃,报之以李”(译文:人家送我一篮桃,我把李子来相报。

)后人用投桃报李表示互相赠送物品,且作为报答的物品更贵重,情意更深厚。

示例:1、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,自古崇尚投桃报李,礼尚往来。

2、外国朋友送他一本画册,他回送一件工艺品,以示投桃报李之意。

三、释义怎样?典故投桃报李的溯源?

答:投桃报李这个典故的溯源:《诗经·大雅。抑’里面写有‘投我以桃,报之以李。彼童而角,实虹小子。”一句,意思是:送给我桃,我以李子给予回赠。君王若施善政于民,民则报之为善事。

小羊本无角却自以为有角到处乱撞,皇后本无德却自以为有德,胡乱干预朝政,溃败年幼王子的朝政之事。原句中的“投我以桃,报之以李”后来简化为“投桃报李”。该典故释义为:现指友好往来或互相赠送物品,暗含有投入少、回赠多之意。

四、“投桃报李”何意思,有何典故?

意思是:他送给我桃,我拿李子回送他,比喻友好往来。

此成语没有具体的典故

因出自春秋时期尹吉甫采集、孔子编订的《诗经·大雅·抑》“投我以桃,报之以李”(译文:人家送我一篮桃,我把李子来相报。)后人用投桃报李表示互相赠送物品,且作为报答的物品更贵重,情意更深厚。

示例:

1、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,自古崇尚投桃报李,礼尚往来。

2、外国朋友送他一本画册,他回送一件工艺品,以示投桃报李之意。

扩展资料:

投桃报李的近义词

1、桃来李答[táoláilǐdá]出自《诗·大雅·抑》:“投我以桃,报之以李。”

译文:他送给我桃,我拿李子回送他。

示例:自古礼尚往来,因此桃来李答本是应该。

2、互通有无[hùtōngyǒuwú]出自唐·韩愈《原道》:为之贾;以通其有无。

译文:拿出自己多余的物品为他买物品,与他进行交换,就得到自己所缺少的物品。

示例:这里家家互通有无,不分彼此,休戚相关,情同骨肉,这里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,男耕女织,人人勤俭。

3、礼尚往来[lǐshàngwǎnglái]出自宋·胡寅《斐然集》:“礼尚往来思报玖;情深吸引屡抛砖。”

译文:别人给你帮助,应该在礼节上讲求有来有往;有了情感,才能继续来往。

示例:我过生日时,他送我一个生日蛋糕,他过生日时,我也送去一份,礼尚往来嘛!

投桃报李的反义词

1、忘恩负义[wàngēnfùyì]出自元·杨文奎《儿女团圆》:“他怎生忘恩负义;你雪堆儿里扶起他来那。”

译文:他怎样能忘掉了别人对自己的恩情,做出对不起别人的事,你去雪堆里扶起他。

示例:此人好夸大,且忘恩负义,你要仔细识他才好。

2、背恩忘义[bèiēnwàngyì]出自《晋书·刘聪传》:“沈等皆刀锯之余,背恩忘义之类。”

译文:王沈等人都是受过宫刑的人,也都是背弃恩德,忘却道义的那类人。

示例: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,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,如果背恩忘义,天地不容!

五、投桃报李原文?

出自春秋时期的《诗经·大雅·抑》,原文是如下:

“百姓皆效君德行,故行为举止,既善且良。谨言慎行,不失礼仪,不逾本分,不悖常理,则众人皆以君作则矣。人以桃馈我,我以李报之,乃合乎情理。或言小羊生角,则欺人矣”。

投桃报李意思是:他送给我桃,我拿李子回送他。比喻友好往来。

六、投桃报李,近义词?

投桃报李的近义词互通有无,报李投桃,桃来李答,礼尚往来,

投桃报李的解释

解释意思是他送给我桃儿,我以李子回赠他。比喻友好往来或互相赠送物品。

出处《诗经·大雅·抑》:“投我以桃,报之以李。”

示例既戒以修德之事,而又言为德而人法之,犹~之必然也。◎宋·朱熹《诗集传》卷十八

近义词礼尚往来

语法联合式;作谓语、定语;含褒义

七、灵隐寺历史典故?

无论兄弟们好,灵隐寺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庙,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。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,传说当时有一位僧人名叫惠休,他在灵隐山上修行时,发现山中有很多灵气,便在此处建寺。据传说,当时有一位神龟来到灵隐寺,带来了一块圆形石头,称为“灵隐石”,并说这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肉身舍利所化。惠休便将这块石头安放在寺中供奉,成为灵隐寺的宝物其中一个。

灵隐寺在唐代时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,成为了中国南方佛教的重要中心其中一个。唐代著名的诗人白居易曾在灵隐寺中修行,并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。灵隐寺还曾多次遭到战争和火灾的破坏,但每次都经过修缮后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。在现代,灵隐寺成为了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其中一个,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。

八、泉州历史典故?

胭脂巷,北接涂门街,南至中山南路,为旧时进城必经之路。数百年光阴流淌,走过几许朝代的变革,小巷巷名从元朝的“燕支里”到清代的“胭脂巷”,背后是各种广为流传的典故。

元朝时,大批蒙古人居住在附近,为纪念其祖先发迹地燕支山,蒙古人将此地称为“燕支里”。彼时,同安苏颂第十世孙苏唐舍为避难迁居燕支里,苏氏祖闾有井名为“胭脂”,传说井曾经出过粉红色的井水,又说井水可制作质地上乘的胭脂,不少人做起胭脂水粉生意,“胭脂巷”由此得名。

走进小巷,气势恢宏的祖闾苏民居群,四座连排大厝,从巷东到巷南,四宅相连,竟快将胭脂巷整条街占满了。北宋著名政治家、科技巨星苏颂的后裔,瓜瓞延绵21世,苏氏后人不因其族常嗅胭脂粉气为荣,而以书香世袭为耀,走出一个个文人雅士。

行至胭脂巷尾,拐个弯,沿着南岳后街徐行几步,门楣上印刻着“和裕税典”字样的典当行,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前周边典当行扎堆的历史;南岳后街中,曾经横跨两条街巷的黄氏古厝古朴而亲切,明代礼部尚书黄凤翔的后人呵护着祖宗的基业,开始第五次翻修;巷尾,寄托民众信仰的南岳宫藏身民居深处……

九、蓬莱历史典故?

蓬莱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个神仙岛屿,被认为是仙境之地,是神仙们的居所。其典故如下:

蓬莱三仙。相传,唐朝时期,有三位来自蓬莱岛的神仙,分别是李彦、李俨和李厚,他们身穿白衣,手持仙剑,行走于人间,为百姓解决疑难难题,治病救人,被大众称为“蓬莱三仙”。

蓬莱仙境传说故事。相传,很早以前,渤海中有三座神山,秦始皇统一六国后,为求大秦江山永固、个人长生不老,便慕名来到这里寻找神仙,求长生不死药。他站在海边,眺望大海,只见海天尽头有一片红光浮动,便问随驾的方士那是何,方士回答:“那就是仙岛。”秦始皇大喜,又问仙岛叫何名。方士一时无法应答,忽见海中有水草漂浮,灵机一动,便以草名“蓬莱”做了回答。

十、庐山历史典故?

庐山和吕洞宾的传说

民间传说,庐山乃“神仙之庐”,早在公元前四世纪,周威烈王时,匡俗兄弟在庐山学道成仙;随后,又传说周武王时,道家方辅与老子李耳,骑着白色驴子入山炼丹,得道成仙;又传说张天师的两个高足弟子王长和赵升被派往庐山,管理道家这个六十九福地……

庐山神秘飘渺的云雾和人迹罕至的密林古洞,为这些神话传说增加了魅力。不过,上述神仙方士,都没有在庐山留下几许遗迹和诗文,讲不出一个体系的故事,唯有“八洞神仙”其中一个的吕洞宾,在庐山和九江有较多的遗迹和一些诗文。

宋人白玉蟾小编认为‘授墨堂记’里面说:吕洞宾在游历庐山时遇上了“八仙”中的汉钟离,授给吕洞宾丹诀,后来两人一起成“仙”。《庐山志》也记载:唐咸通年间(860—874),吕洞宾在漫游江湖过庐山,遇五龙真君传授他剑术。吕洞宾既得五龙君剑术和汉钟离丹诀,便在庐山锦绣峰下的仙人洞内精心修炼。至今,仙人洞内的神龛里,仍奉有身佩宝剑,仙风道骨的吕洞宾塑像。

太平宫传说

庐山太平宫住着一位姓胡的道士。有一天一个自称“回道人”的道士路过太平宫,此人仪表堂堂,穿着讲究,很有几分“气宇昂昂,风神奕奕”的样子,然而,宫中却没有人理睬他,只有胡道士用一杯茶招待了他,两人边喝茶边谈笑起来。一会儿,“回道人”用手指指胸口,向胡道士讨酒喝,胡道士拿出一壶酒,他一口气喝了一百多杯还嫌不够,从清晨喝到傍晚仍毫无醉意,并邀请胡道士再到他的住处去喝,胡道士说天色已晚,便婉言谢绝了。

数年之后,一个衣衫槛楼,蓬头垢面,自称“大宋客”的人又来找胡道士。这个“大宋客”肩上扛着两个大酒坛,说是他的行李,他将坛子往地上一倒,尽是黄金、白银,他取出其中的一点碎银子,买了酒便与胡道士一起喝起来,一直喝到日头偏西。这个“大宋客”便用刀撮了一些土,倒上剩下的酒,一搅拌成了墨,用手去打它还会发出铮铮的响声。这时,胡道士已经喝醉了睡在床上,“大宋客”拂袖而去。“大宋客”走后,这个房间一天都是异香弥漫,“大宋客”留下的那把刀也是金光灿灿,大众都争着要买它。胡道士醒来后,看见墨便来吃,吃了一半,灵魂一振,老病全消,直到七十多岁时,还颜面如春,好似少年一般,连酒量都不减当年

版权声明
返回顶部